聖道禪學和聖道佛學:神和佛學的“統一”
基督教的第一個基本出發點是:人和萬物都是上帝創造的。
佛教的基本出發點是:萬事來自“緣起”。有了緣起,佛教不再關心是否有神。
但:緣起和神造並不矛盾。
當然佛教裡很多人認為神創造人意味著無中生有,因此不是緣起,但這是一種理解而已,也是錯誤的理解,因為我們可以說神就是人的緣起。否則,人的緣起到底是什麼呢?不能把“緣起”這兩個字當成起始。緣起必須有起因,包括各種因素和把因素機緣巧合放在一起的推手,這個推手就可以定義為神。至於神是如何而來,超出我們人類所知,暫時可以不必再問。
因此佛教的這第一個基本點與基督教的第一個基本點沒有矛盾。
當然,基督教的其它細節可能與佛教牴觸。我這裡不談基督教所有細節,只談神作為緣起的推動作用以及下面提到的幾個基本要素。
基督教的第二個基本出發點是:神創造的人違反了神的意志,有了原罪,被神趕出伊甸園,遭受苦難懲罰。
這被很多人認為是神話,但它揭示的本質卻沒有錯,“人是有限的”,人生下來有有限的身體,有限的生存能力,有限的的思維能力,這些有限,讓人有慾望,有得到屬於別人的東西的企圖,也就是有私慾、貪婪和行惡的趨勢。
正因為這些惡所可能到來的傷害,才有(小乘)佛教所倡導的遠離塵緣,只有這樣才能離苦得樂的認識。如果人不是有限的,不貪求他人擁有的東西,沒有作惡的趨勢,那麼人和人的關係就不會是這般不堪,因此佛教也不需要這般提倡躲避和人的交往,不必出家了。
因此如果把基督教裡人的原罪理解為人的有限造成的慾望貪婪,則基督教與小乘佛教的想法一致。
也因此基督教保守主義強調不可把人的能力無限誇大,好像想幹什麼就能做到什麼。這種不自量力的看法被稱作“進步主義”,進步主義常常傷害他人的自由,要求所有人都必須向他們那樣“進步”,跟上大部隊,跟上集體的腳步。保守主義因此討厭進步主義,討厭集體主義,討厭政府干預,甚至討厭科學,因為科學總是發現新事物,因此總似乎是在打保守派的臉。
小乘佛教一定是支持基督教這個說法的,因為他們都要出家了,不僅不要政府和集體的管制,甚至家庭都是束縛。
但是,這不是全部。人的有限意味著個人之間有不同。引用托爾斯泰的名言“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,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“,我們可以說”無限的神只有一個,有限的人各有不同“。如果有限之人的“有限”都是一模一樣的,我們甚至無法想像神有什麼不同,因為我們看看前後左右的人都是一樣的,那麼我們只能把神想像得與我們一樣,我們沒有更多的想像力。那麼我們也可以把自己定義為無限。我們所有人的需求是一樣的,也許可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(當然這也很難),但是肯定比滿足各種各樣不同的人的需求要容易得多。
這與佛教的第二個基本點一致:萬事皆空。這裏空不是無,不是虛無,而是變化,萬事都是在不斷變化的,因此靜態的東西如泡影。為什麼有變化,因為人和事物的”有限性“,如果是無限的就無處可變了。一個靜態的事物,不能包括另一個靜態的事物,二者是不同的有限靜態,所以才有變化的空間。
因此基督教的第二個基本點與佛教的第二個基本點也是一致的。
強調個人的有限性是一個角度,換個角度,則是變化的無限可能性。首先,有限就可以提高,因此個人有學習的能力,有進步的能力,有互相提高的可能性,基督教,尤其是保守主義的、基本教義派的基督教在這方面就是狹隘的、故步自封的、落後的。他們甚至是反神的無限性的,因為他們非常恐懼新事物,好像新事物會毀滅他們的教義或者”故事“似的,完全忘記的他們神的“無限萬能“性質。也就是對他們的神的完全”不信任“。
相反,大乘佛教的看法與這個“有限事物集合的無限性”相吻合,他們說:“真空妙有”,也就是說,這有限事物組成的無限是個非常美妙的的東西。
總之,正確理解基督教和佛教,你會發現他們本質上是一致的。
至於無神論,他們可能說,二者都錯。至少無神,因為一切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。但是規律,包括物理規律,不是自然選擇的結果,能量的存在,不是自然選擇的結果。無神論無法解釋規律和能量的存在。
因此我相信一種有神的佛性,即聖道佛學和聖道佛學,以及聖道禪修(Logos Zen)。